记者林诚毅通讯员曾灿辉
编者按:果皮箱多了,路面上的垃圾就会变少吗?热线渠道多了,问题解决起来就会更快吗?其实 未必。在城市管理中,总有些做法与我们的惯性思维相反。少少许能胜多多许,用好信息技术,用好市场手段,做“减法”也许比做“加法”能取得更好的效果。我 们不妨称之为“城市管理中的‘逆向思维’”。
从几个果皮箱说起。
长期以来,胜利路上的果皮箱时常爆满,垃圾箱甚至成了垃圾堆。这不仅给路面环境造成污染,也加重了路面保洁人员的清理难度。
面对这一难题,漳州市城管部门却“反其道而行之”——把原有的果皮箱拆掉了近一半,由153个减少到92个。“我们希望能引导市民形成生活垃圾装袋投放垃圾车的习惯。”市城管执法局直属一大队工作人员说。
半个多月过去,这样的“减法思维”在城市管理中作用如何?听听保洁员们怎么说。
老黄是负责“垃圾不落地”的一名保洁员,九龙公园到武当宫一带是他的“地盘”,而这“一亩三分地”也是此次果皮箱减少较多的区域。
“刚开始还是有些人有意见,怕自家的垃圾会没地方放。”老黄说,原先大家不习惯果皮箱的减少,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都会自觉将生活垃圾装袋,投到垃圾车中。
保洁员杨旺花每天都要清洗果皮箱。她感受到了果皮箱减少后卫生情况的改变。“过去,市民总爱朝果皮箱方向乱扔东西,有果皮箱的地方就有垃圾堆,现在,果皮箱少了,不文明的现象反而少了。我们也不用像过去一样忙得‘团团转’。”杨旺花说。
当然,习惯的养成还需要一段时间。记者了解到,市区给果皮箱做“减法”的初衷已取得一定成效,但少部分乱堆放、倾倒的现象依然存在。
让电话“热起来”
不如让数据“跑起来”
从一个路面井盖说起。
在数字城管指挥中心,一位坐席员的电脑上显示,市区元光南路上某处井盖出现破损,急需处理。
指挥中心处置科庄科长说,“按规定这起案件会在我们信息平台上经历受理、立案、派遣、督办、核实、结案一系列程序。”
一个看似普通井盖,可能涉及几个部门?庄科长说:“它可能属于通讯、市政、广电或者城投等等单位,一般市民很难分清。”所以在没有数字城管前,市民要投 诉一个小小的井盖问题,就可能辗转打上好几个电话才能找到相应部门去处理。如今,一个“12319”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就能搞定。
2015年1月,漳州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正式投入运行,一期覆盖了中心城区76.8平方公里,划分成3834个单元格,完成城市部件7大类128小类 和城市事件6大类113小类的普查与确权、建库,将市政、园林、环卫等方面的工作纳入城市综合管理。比如一个井盖出现问题,根据相应编码系统便能查找到属 于哪个部门管理,并及时派件。
据统计,数字城管正式运行后,全市月均受理案件量提高了23倍,达11498件,处置率、结案率达99.99%。
“数字城管就像一座金字塔。”庄科长说。平台配备了一支120人的信息采集员队伍,每天在网格化责任区巡查采集上报各类城市管理问题。每个月,漳州数字城管都会完成一期《运行分析报告》,对各个职能部门的案件处置情况作出评价,最终评分将影响部门的绩效考评。
让部门“出大力”
不如用市场“来管住”
从一张“牛皮癣”说起。
去年底,我市提出创建全国首个“无癣”城市,标准为主城区6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乱张贴、乱涂写、乱悬挂广告宣传品不超过300张。今年5月份开展的拉网式验收中,漳州达到“无癣城市”的要求。
十多年前,漳州的城市道路、背街小巷、墙体立面上“牛皮癣”随处可见,政府花大量精力进行整治,可乱张贴的小广告没多久便又“春风吹又生”。2006年,市里决定应用市场化运作模式,政府购买服务外包给专业的清理公司,城区的“牛皮癣”治理由此改观。
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。十年来,市区的“牛皮癣”治理一直由福建万佳友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包。该公司员工陈斌冰说,在清理“牛皮癣”这方面,他们毫无疑 问是“专业的”。“根据分包片区,我们有专门人员在外巡查,根据不同类型的乱涂乱贴现象,我们采用不同的药水和处理方式进行清洗,并保证不会对被张贴、涂 写的表面造成二次污染。”他说。
在治理“牛皮癣”上,政府部门管得少了,不等于不管了。市城管执法局对企业采取高位监管,把“无癣城 市”创建工作纳入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平台,通过“信息采集+专项普查+随机抽检+公众监督”的管控模式,对承包公司开展“每月一评价”,评价结果作为每月合 同价款拨付的重要依据。
“每周一和周四,市城管局的人员都会对我们的承包区域进行随机抽查,发现一张‘牛皮癣’便要扣100元。”陈斌冰说。2012年以来万佳友累计清理“牛皮癣”广告300多万张,高峰时一天要清理两三万张,现在则一天不超过600张。